黔东南州聚焦乡村人才振兴,全面启动州、县分级培养100名以上拔尖乡土人才的“双百计划”,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。
多方位“选才”。印发《拔尖乡土人才培养“双百计划”实施方案(试行)》,州级层面聚焦“四新”“四化”需求,按照政治可靠、群众信赖、具有潜力、好中选优等原则,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择优选拔100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。县(市)注重从外出经商务工返乡人员、农民企业家、回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、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等群体中,经个人申报、县(市)推荐、资格初审、综合评定等程序,确定100名“乡贤”作为“双百计划”拔尖乡土人才。
多举措“育才”。建立州、县(市)两级工作部门班子成员“一对一”“1+N”帮带联系机制,每季度至少联系服务帮带“双百计划”拔尖乡土人才1次以上,累计开展结对帮带服务6500余人次,推动解决实际问题97个。将“双百计划”拔尖乡土人才培养列入州、县(市)两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,每年至少举办1期专题集中培训班,组织省、州、县农业专家开展现场讲座、集中会诊、实地答疑解惑等培训259、9538人次,全方位提升乡土人才综合技能水平。
多维度“管才”。州、县两级组织部门建立“双百计划”管理台账,如实记录培养对象教育、培训、实践锻炼、培养使用等现实表现。建立健全乡土人才信息资源库,实行人才技能等级评定机制,围绕模范带动能力、经济发展贡献和群众认可度等指标,设立评定标准,定期考核,动态调整。目前,州级“双百计划”领军型乡土人才9名,骨干型人才46名、基础型乡土人才45名。坚持“大稳定、小调整”的原则,每年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动态调整,对发挥作用不突出以及违法违纪的,及时调整,对发现的优秀人选,根据需要纳入“双百计划”。
多元化“激才”。对于扎根基层、业绩贡献表现突出的拔尖乡土人才,推荐参加职称评审,享受相应评审优惠政策;对发展产业的,给予项目支持、贷款担保、创业辅导和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;对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的,进行重点培养和优先使用。州、县两级组织部门每年对拔尖乡土人才培养情况调研评估和分析研判,并根据情况提出持续完善跟踪培养的意见建议。州委组织部每季度对各县(市)开展工作情况进行调度,视情况进行通报,并将开展情况纳入党建目标管理考核和组织工作评价的内容。